企业资讯
发布日期:
08月22日,2014年
字号
5名玉柴员工赴德学习铸造新技术

  为了提前做好赴德学习的准备,8月22日,玉柴股份人力资源部召集来自铸造厂的黄宗辉、李国华、李小举,以及制造技术部的何春华、杨双华等5名即将赴德学习的员工,就学习注意事项、培训协议签订等展开了沟通。玉柴股份党委副书记叶斌出席会议。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2013年全区工业发展大会上提出的“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今年联合组织“装备制造业铸造新技术高技能人才”赴德培训项目。该项目计划派出学员16名,主要由区属、市属装备制造企业推荐。

  经过积极争取,玉柴最终获得了5个名额。黄宗辉等5人是由所在单位推荐,公司审核并上报上级部门确定的。在玉柴,他们是各自岗位的精英,技术精湛,且平均工龄在10年左右,属于忠诚度比较高的员工。

  叶斌在沟通会上要求,学习人员一定要从岗位、从公司铸造现状出发,带着问题、肩负着使命去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也要认真做好记录、整理好笔记,回来后组织成果汇报,进行再次传授,且将所学做成课件,纳入培训体系课件库,让更多的员工受益。

  据了解,玉柴5名员工此去德国学习将从铸造工艺、铸造材料、铸造模拟仿真、制芯、铸件轻量化等课题展开。在赴德之前,他们将在南宁集中培训半个月,于9月13日启程去德国。

  (杨明泽)

 

 

  再出色的设计,没有一流的铸造与之相匹配,都将停留在纸上,无法形成产品。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精度铸造设备我们可以高价引进,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制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道理很简单,有了高精尖设备,却没有高端人才。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铸造不过关,这不仅体现在铸造工艺上,还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应用上。

  广西装备制造业基础弱、底子薄,总量不大,这既是一个劣势,也是一个发展的优势。要振兴广西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西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

  而要实现装备制造业铸造水平提升,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批技术精湛的铸造人才,要实现广西装备制造企业铸造水平跨越发展几乎不可能。德国作为欧洲制造水平顶尖的国家,向德国学习铸造新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次大规模的外出学习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开拓思维、开阔眼界的机遇。学技术可为一时之用,而领悟德国制造之精髓则可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玉柴借自治区送培人才的东风,积极将企业铸造岗位优秀人才送出学习,既体现了企业争取、维护员工利益的立场,也反映了企业对外学习、渴望技术创新的诉求。

联系我们
邀请您留下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探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