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柴,有一家子公司,在滤清器行业常规的“销售淡季”却能保持比较稳定的市场销量,仅空气滤清器总成一种产品,就能实现上千万的年销售收入。这家公司就是华原公司。记者于7月和9月两次来到华原公司,深入了解华原这种强劲竞争力的源头。
2001~2002年:三方合资,稳定架构形成
谈起华原公司的发展历程,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文感慨地说:“我基本上是从公司一穷二白干到现在,刚来的时候才5、6个人。”然而就是这寥寥几人,在基础建设、模具工装还未全部理顺,2002年12月才开始生产的情况下,当年华原公司就取得了销售收入162万元的好成绩。
夺目的成绩背后肯定有顽强的组织机构和敢于打硬战的团队的支撑。华原公司的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满足股份公司发动机配套的需求,2001年7月,玉柴集团和香港华盛机械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玉柴华盛机械(玉林)有限公司。此时,执掌华原的领路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开创怎样激动人心的局面,所以,2001年投资才700万港币,而这远远不能满足厂房、设备等基础建设的要求。同时,由于华盛机械(香港)有限公司生产的滤清器以维修备件销售为主,缺乏与发动机配套的经验,玉柴、华盛机械(香港)有限公司两个股东商议后决定引入一个有经验的企业。这时,早已是玉柴供应商的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进入了两家股东的视野。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军工企业,是航空工业总公司下属集团公司航空116厂 张文(右)向来访客人介绍华原公司情况
的子公司,生产航空过滤器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拥有国家级的过滤检验实验室,是国内过滤行业技术能力最强的公司。引进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这个股东后,华原公司的主打产品机油滤清器、柴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的技术性能有了质的提升,经过了第三方认证、装机试验,达到了在玉柴发动机上的装机要求。进入2002年底,华原公司的筹备工作才算完成,形成了三方股东的稳定的架构。至此,华原公司的生产终于步入了正轨。
2002~2008年:以“质量第一”理念加速度发展
2003年,是华原公司第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年。从这一年开始,随着管理人员、技术力量、生产力量、装备水平的不断充实、完善和提升,华原进入了加速度发展的阶段,每年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产值都是两位数增长。这与张文一直坚持的“质量第一”理念不无关系。
每年4月9日,对所有华原员工来说,都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么,这天到底对华原人意味着什么呢?这里面还有两个故事。
2004年4月9日,华原公司冲压车间一个班长操作不当,片料的时候没有按要求掉头,手指被截断了三根。同月的一天,配套股份公司某型号产品的滤清器固定板由于材料的原因,以及设计结构的问题导致钢板开裂,影响了股份公司装机。当天,华原公司包括张文在内的所有领导都留下来加班,一帮人加班到凌晨3点钟才解决问题。事后,张文首先自罚1万元。从那时开始,华原人就把每年的4月9日列为“安全质量日”,这天,张文会组织全体员工召开安全教育会议,提醒时刻紧绷安全生产意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好产品质量工作。
这只是华原公司追求“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目标的一个缩影。
从2007年开始,华原公司由股份公司的“优秀供应商”一跃成为“核心供应商”。对此,主管华原公司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刘红伟是这么说的:“这个荣誉的取得不是因为我们是玉柴子公司,股份公司采购部门是很严格的,对我们供货及时性、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进行打分,我们的分数达到‘核心供应商’的标准,这是对我们生产、技术、质量系统工作的肯定。”
目前,华原公司产品销售渠道有两条。一是供股份公司发动机装机,比例为26%,其余64%供专卖公司,作为维修备件销售。在这两块市场中,华原公司一直坚持发动机配套、备件的产品都是一种品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在汽车发动机滤清器行业,有些企业在获得发动机厂认可后,为降低成本,在备件服务体系往往会采用差一些的材料。而华原公司却决不这样做,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李炳和如是说:“华原坚持走中、高端路线,因为我们挂着玉柴的牌子,要保持玉柴声誉,不能像市场上的一些小厂为了一些利润,不惜牺牲自己品牌去降低成本。哪怕我们亏本也好,我们也不会生产低质的产品来投入市场。”
在2002年到2008年这几年时间里,根据股份公司要求,华原公司自主研发了国3、国4、国5排放标准的滤清器产品,在玉柴体系里已经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得到了德尔福、波许认证,而且国内汽车滤清器行业内能做到的只有华原和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这让华原人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