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历史悠久,一代文豪郭沫若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壮乡文化灿烂,红水河流域是人类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合浦郡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多少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
南国美丽神奇,“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无处不桂林”……
然而,历史走到了现代,历史走到今天,广西在哪里?
从地图上看,广西地处我国沿海地区西南部,偏隅一方,历经沧桑,一直默默无闻。
从经济上看,2006年广西完成生产总值4802亿元,位居全国第16位。
“广西?我只知道桂林。”和外地人一谈起广西,回答往往很令广西人“尴尬”。谈起广西的科技创新,很多人更加不以为然。
诚然,广西相对于创新资源雄厚的地区来说,缺乏创新的资金、缺乏创新的人才,甚至缺乏创新的环境,在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劣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广西在努力改变这一切。
伴随着北部湾畔汹涌澎湃的涛声,广西在“苏醒”。在北部湾开放开发风生水起的大潮中,属于科技创新的那一抹浪花显得格外亮丽。
“低头赶路,抬首看天”。广西人说,低头赶路是为了在积聚能量之后,等待迸发的时刻。
创新当头广西不再仅仅只有“玉柴”
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到北部湾开放开发,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到“一轴两翼”区域合作,广西近年来的发展轮廓在人们面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随着这些日益让人耳熟能详的名词一起走向全国的不仅有“玉柴”、“柳工”、“柳钢”、“五菱”这些早已公认的行内翘楚,还有桂林机床、八菱科技等新生力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3年,德国斯图加特,著名跨国公司博世总部。信心满满的玉柴一行人在老总的率队下登门造访,想同博世公司做联合开发,却被对方礼貌地拒绝了。
2007年11月,南国依然暖阳高照,
玉柴集团的动力大厦来了几位外国友人,他们来自曾经拒绝过玉柴的博世公司,现在专程来商讨联合开发事宜。
“如今他们可是主动找上门来的。”玉柴人说。言语虽轻描淡写,但从拒绝到合作,从被动到主动,彰显玉柴在内燃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让人想不到?!而今北京市民头上越来越湛蓝的天空也有一份来自玉柴的贡献——在北京看到的标有欧Ⅲ字样的公交车,除国外品牌外,几乎都来自广西玉柴的绿色动力。
今年的奥运会,近千台装载着由玉柴自主研发的欧Ⅳ发动机的客车将一路高歌,奔驰到首都北京。
“这是玉柴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结出的硕果”。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总,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平自然关心企业的成长。
而广西科技厅厅长陈大克看到的是整个广西的喜人变化:“创新计划的实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围绕广西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攻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时值世纪之交,一个崭新的名词———“创新计划”在广西闪亮登场。
为何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在决策之初,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指出,“广西是后发展地区,自主创新只有突出地表现为产品创新,在发展中才能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三轮创新,三上台阶。时至今日,广西创新计划成功实施三轮,不断显示出当初决策者预期的活力与魅力。
在创新计划的推动下,而今的广西,又何止一个改变了国内由进口发动机一统天下局面的玉柴。
时至今日,广西近90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150多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7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带动了全区近700多项先进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开发。
时至今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成为广西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逐渐跳出了“越引进越落后,越落后越引进”的老路。
在创新的新路上,我们看到了数控自动万能铣头、“新型铜硬钎焊双波浪带汽车散热技术”、高原型轮式装载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欧IV柴油发动机YC6L—40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诞生;
在创新的新路上,我们看到了在微型轿车柴油机、数显量具、预应力锚器具、有色金属材料、生命科学、配位化学等领域,广西的研究应用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在创新的新路上,我们看到了柳钢、玉柴、柳工、南化、欧维姆、上汽通用五菱等一大批经过市场洗礼,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数据为证,“十五”期间广西通过自主创新,开发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3500多个,工业新产品总产值累计达1270多亿元。
从卖资源到卖产品广西不再只有一个“柳州”
桂西北的红土地起伏连绵,一望无际,然而这里蕴藏着无尽的财富。
革命老区百色是全国铝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探明储量达10亿吨以上;革命老区河池锡和锑居全国之首,铟名列世界前茅,铅和锌占全国第二位……
坐拥丰富的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是广西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
“要充分发挥广西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去年12月,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革命老区百色、河池两市考察调研时再次道出广西人的心声:“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就会永远端着金饭碗‘要饭’”。依靠自主创新,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成为广西人的强烈愿望。
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走进位于右江之滨的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平果铝),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这是一个企业还是一座花园?
就是这个国内外公认的“花园式”现代化铝工业企业,其整体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可与国外同类先进工厂媲美:成功开发320kA大型铝电解槽,使我国成为继法、美两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大型铝电解槽技术的国家。
还是这个广西“百色之旅”线路中重要的工业旅游景点的企业,成功开发了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的拜尔法氧化铝生产新工艺,结束了我国不能用拜尔法生产氧化铝的历史。
通过科技创新,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平果铝)实现了经济、环境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铝广西分公司(平果铝)、华银铝、银海铝……在百色这块红土地上,可以说做的是同样的事情———提升科技含量做大做强铝产业。从铝土矿到氧化铝到电解铝再到铝材深加工,广西的铝资源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行车八桂,风景远不止如此。同样地处桂西北,广西的另一个矿产资源大市河池则提出,“向科技要效益,实现每一点原矿的完全价值”,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06年,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产值近80亿元。
进入隆冬,南国大地仍然草木葱茏,绿意盎然。中草药界有句俗语:“川、广、云、贵”看广西。在四大传统中药材地区,广西在资源、气候、地域上都有着明显优势。
2005年9月,16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院士专家在广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
“广西共有中草药物种4623种,排国内第二位,其中70种为全国100多种常用药材的主要来源”。广西在中医药方面的资源优势让见多识广的院士们大为赞叹。
“号脉”之后,院士的“处方”随之而来:“广西要利用好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平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可进行高投入、高风险、做长期科研项目的高端企业。”
从科技部把广西列入全国重点支持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开始,广西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拉开帷幕。两年多来,广西科技计划立项资助中药现代化项目(课题)135项,科技经费投入3000多万元,拉动投资近3亿元。
广西人感叹,从以前的单纯卖资源,到卖产品,经济效益大不一样,而其中的奥妙在于增加了“科技含量”。
一个涵盖中药材繁育、种植、研发、生产、应用等多个环节的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让具有“桂”字号得天独厚优势的中药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企业为主体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广西打造了源安堂、梧州制药、玉林制药等一批制药明星企业,“三金”、“玉林”、“天和”等中药品牌驰名全国,“桂药”品牌开始呼之欲出。
“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广西的有色金属和中药等资源型产业正逐渐从单一结构发展到集合式产业链,从简单资源消耗到科技主导的循环经济的纵深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之下,广西的工业基地从此不再只有一个柳州。
红土地上,新的工业基地正在不断崛起:百色———“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河池———“广西最大、全国有名、世界有影响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桂北的灵渠在吟唱新篇章
清人苏宗经有云:“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
沿着兴安城内不到一公里的灵渠水街一路走去,浓荫叠影。街道两旁的树荫下,忽隐忽现,一条狭窄、细长的渠道把两岸的街道和房屋隔开。
渠水潺潺而流,这条古老而又充满科技含量的灵渠仿佛在诉说着岭南地区昔日成熟的农耕文明。
从斑驳而遥远的历史回到现实。
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就是广西的现实,这就是广西的区情。区情决定了在广西从一个农业大省进入到工业大省之前,农业仍然是发展的根本。
进入葡萄收获季节,在兴安县溶江镇,每天,一辆辆满载着用标准泡沫塑料箱包装的“兴安葡萄”,在人们“一路顺风”的祝福声中,踏上了奔往华南各大中城市之旅;
更远一点,在桂西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每天上百吨的西红柿、西葫芦等反季节蔬菜在这里汇集上市,发往北方的城市和乡村,并远销俄罗斯。
从北部湾畔到桂北的壮乡瑶寨,从南岭山脉到右江河谷,穿过同样喜人的丰收景象,我们看到了背后科技那一有力的“推手”。
从“金穗”行动到星火富民工程,从农产品深加工及特色产业培育科技工程到科技扶贫,广西把“科技兴农”演绎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从罗汉果到木薯,从奶水牛到桑蚕,从有机茶到甘蔗……在科技的推动下,广西的农业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种菜要种科技菜,为农要为科技农”。依靠科技,广西牢牢把握住“三农”工作这个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诸如“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等重大科技集成项目,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在引领和支撑各种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中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高兴地听到,为了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广西“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了广西将近一半的县(区),累计促进农产品销售39亿元,直接经济效益2.53亿元。
今天的广西,蚕茧总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完善的水牛胚胎体外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超级稻品种库里加入了广西的自主品牌;推广的粮食作物“三免”技术,创下5项“全国之最”;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900亿元……
即使如此,广西人说,我们还是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农业仍然要靠科技突围!
一切都与昨天一样,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一切又都与昨天不同了,壮乡的农村早已不是那些农村了。
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延续到今天,谁敢保证,若干年以后,桂北的灵渠不会在吟唱新的篇章?
迈过门槛,就是新的起点
这是一个槛,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2005年底,广西人均生产总值超越100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这标志着广西将开始由艰难爬坡向经济起飞转变。
“爬坡不易,起飞更难”!
进入2006年,广西决策层审时度势,一系列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相继诞生: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格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西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树立了新的发展坐标,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从山到海,从封闭的“内陆”到开放的“海洋”,发展的方向已定,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转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广西人回答坚定。
2007年3月,北京。科技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部区会商议定书,通过整合中央和地方的科技力量,形成合力,力争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省部合作为带动地方科技和发展广西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西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一个牢固的框架———双方共同推动的“一平台两基地”建设无疑为广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人称,“立足广西,面向东盟”。
“立足广西”———在科学发展观的照耀下,广西展望蓝图,放眼未来: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南宁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软件、生物质能等技术及其产业,桂林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技术及其产业,北海重点发展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技术及其产业,逐步形成以桂海高速公路为轴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在传统产业方面,桂南沿海经济区重点推动沿海重化工业科技进步,桂中经济区重点推动制造业科技进步,桂西经济区重点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业科技进步……
雄鹰展翅欲飞翔。
“面向东盟”———处于越来越开放的前端的广西正奋力展开双臂,向东盟各国张开怀抱:
在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通过打造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示范平台,邀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农业专家开展科研探讨互动,开展了亚热带农业高新技术、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作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和示范推广;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越南科技部组织越方项目参展,共有20个项目参加农村适用技术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成果展,这是东盟国家首次参加农业展。
波光粼粼,海风飒飒,海水蓝蓝……漫步在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上,面朝大海,把手临风,远眺南海,让人豪情顿生。
山和海,留给人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形象,更象征了深刻的内涵。从“八山一水一分田”到“外加一片海”,与东盟国家共同携手,广西开始了不懈追求。
从今以后,人们也许再也不会仅仅知道一个桂林一个漓江,而是渐渐地了解一个全面的广西。
时光进入2008年,在与往日的美好时光告别之后,让人对广西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又沿边、沿江、沿海的自治区,没有理由发展不好。是的,我们期待着。
科技日报 江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