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午前,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还是一个生产小农具的手工业社60年后,玉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销售收入过4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位列2O11中国企业500强第215位。一直以未,玉柴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重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在“抓思想、建组织、强队伍、重文化、活载体”上用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抓住思想灵魂 引领企业发展航向
思想建设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力保证。在玉柴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思想建设工作都无一例外地发挥出其特有的灵魂作用。60年前,玉柴的前身“玉林泉塘工业社”成立,“去往何方、路在何方”的问题现实地摆在公司领导人面前。公司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经过深入讨论,形成了研制柴油机、振兴民族工业的思想共识。在这个思想的引领下,全体员工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经过几年发展,1958年,玉柴成功试制2105型柴油机,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献上了厚礼。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玉柴人意识到,要抓住历史机遇,破浪前进。为此,玉柴集团党委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1996-1998年,玉柴发展遭遇严重困难,玉柴党委组建职工心理援助队伍,及时做好职工队伍思想疏导工作,成功完成了3000多名员工的减员分流工作,没有出现一起上访闹事行为。
2005年,面对柴油发动机行业整体下滑的局面,玉柴集团党委结合当时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公开招聘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拉开分配差距,激发了职工队伍的活力。2008年底,玉柴集团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危机的双重挑战,集团党委把加强思想工作作为破题之招,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切实解决职工队伍思想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举办“生产经营形势报告会”、“市场与质量分析会”、“集团年度方针目标宣讲大会”等全员性宣讲活动,开展“服务大生产”、“订单就是命令”、“低潮时期怎么办”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子公司、工厂、车间、班组等开展宣传,增强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为推进生产经营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玉柴集团党委借创先争优活动的东风;再次启动了思想建设的引擎,为新时期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抓住了思想建设这个灵魂,才能把握好企业科学发展的航向。今天做不做500亿元或者1000亿元都没有关系,只要思想工作这把利器还在,企业的灵魂就在。”集团党委书记晏平说。
不让精英人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国以才立,企以才兴,企业要发展,员工是主体,人才是保证。吸引、培养、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木。多年来,玉柴集团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按照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绩效的管理团队、创造性的劳动群体”的人才建设战略和“团队化、立体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目标;创造了“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靠党建留人”的“四留人”工作模式,绝不让精英人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6O年来,玉柴集团党员占职工比例达19.3%,党员从建厂之初的不足10人发展到现在的3472人。
集团党委一直注重凝聚行业顶尖人才,通过全员搜寻、团队引进、合作引进、项目加盟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如国内柴油机电控技术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内燃机博士生导师卓斌,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誉为“将直喷式轿车柴油机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的李勤等。此外,玉柴集团还建立高起点研发平台聚集培养行业拔尖人才,通过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聚集了一支顶尖的科研人才团队。目前,玉柴共有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名国家技术专家、31名博士研究生、258名硕士研究生、3026名本科生。公司从2005年起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期权激励基金,目前共有42名科技骨干享受此项奖励。
2008年,玉柴荣获“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及“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行业内、广西区属企业中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2010年,玉柴成为广西内燃机研发中心唯一依托建设单位。玉柴集团党委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关爱,换来了企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换来了企业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无论是行业低迷的2005年,还是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8年、2009年,玉柴集团都保持了年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发动机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全国同行首位。
(来源:人民日报内参 庞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