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在广西玉林这个偏远小城一呆就7年,原因就是玉柴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排放问题。”2月4日上午,在自己办公室里接受采访的李勤,轻松地说道。
留德博士李勤,是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技术顾问,我国著名排放专家,加盟玉柴前,在德国长期从事内燃机降低排放的工业应用研究。
对汽车废气限排已是全球关注重点,尾气排放控制成了柴油发动机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李勤自然就是“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之才。
玉柴用怎样的“认真”,留住了李勤?
国5发动机订单到手,继续领跑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玉柴对发动机废气限排有着深刻的认识。
“董事长有个重要理念,我们在排放方面投入巨资搞研发,不仅仅是为企业谋发展,而且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李勤口中的董事长,就是掌门人、玉柴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有很多企业,这个观念仅仅被放在“挣钱”的层面上使用,而玉柴的认识已经达到更高境界:绿色发展,为人们留住更多蓝天,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技术领先,则是挺起民族工业脊梁的必由之路。
于是,领先于整个行业,李勤带领一批工程师、技术员,在玉柴开始实实在在的控制尾气排放的技术研发。
有目共睹的结果是,先于国家排放法规实施之前2~5年,玉柴提前向市场推出国3、国4柴油发动机。
“在国际名牌一统天下的市场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被认可,得有一个过程,而我们已跨过这道门槛。”晏平所指的“门槛”,就是北京公交装上“玉柴心脏”,成功服务奥运。
2007年,为办好“绿色奥运”,国际奥组委面向全球采购国4发动机,分三次招标。
在第一次招标中,玉柴只拿下450台,仅占整个订单量的18%。“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公交系统全面认识民族品牌开了个头。”2月3日上午,晏平接受采访时介绍。
使用几个月后,良好的性能使北京公交对民族品牌树立了信心。第二次招标时,玉柴中标600台,占整个订单量的33%。
“市场的大门逐渐向我们打开,到第三次招标时,作为唯一参加竞标的国内企业,玉柴成功地把国外知名品牌挡在国门外,将866台订单全部收入囊中,中标率100%。现在,玉柴国4机已经出口到新西兰、香港和澳门。”
与此同时,玉柴又领先于国内企业,早在2007年就成功研发出国5发动机。“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国5机的订单。在国内上百家发动机企业里,玉柴又一次成为唯一具备国5机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晏平自豪地透露。
当玉柴在发动机排放技术领域引领风骚时,李勤也“晋级”为行业的“带头大哥”。以玉柴为平台,在他的一手推动下,中国商用车国4发动机最终选择了SCR技术路线,这就是李勤做本科毕业论文时的题目。
产业的发展,深深地烙上个人印记。潜意识里,中国读书人都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情结。玉柴成就了李勤。
两年再增100亿,信心满满
今年的玉柴,开局不错。
“1月份,已经销售发动机8万台。而截止到今天,2月份的订单已经突破8万台。”2月3日,玉柴销售公司市场规划部部长王成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这个春节,玉柴人铁定是在加班中度过。
几年来,不论行业情况如何,玉柴一直以年均超过30%以上的规模高速发展,被业内外惊叹为“玉柴现象”。
2008年,玉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成功实现“三年再造一个玉柴”的目标;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玉柴集团依然实现销售收入271.97亿元,同比增长29.58%,柴油机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全国同行首位。
“我们提出了2010年玉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的目标。与2008年相比,等于是要用两年的时间实现销售收入再增100亿元。”对于未来,晏平信心满满。
好兆头比比皆是。比如,订单结构明显优于去年。王成分析说:“六缸机比例高,订单中的发动机,大多用于道路运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玉柴可以借势而上。”
对于去年的市场表现,王成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有两条:玉柴重卡动力全年销售达5万多台,增长迅猛,“玉柴将由此被带入重型卡车、主力牵引机市场”。
“在行业下降8%的情况下,玉柴客车实现逆势增长,继续领跑行业,其中,国3、国4发动机在客车市场销售同比增长94%。”
这样的业绩,与营销团队的卓越努力密不可分。可是,王成认为,技术团队的贡献更大,因为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构筑起健康的产品格局,从而破解危机。
他认为,玉柴的专家们,在技术路线的选择、机型选择、开发节奏的把握上,做到了尽职尽责。
玉柴已有50多年历史。作为专业发动机生产厂商,产品单一,已经被历史证明风险太大,不足以托起企业的长久发展。玉柴别无选择地必须重视研发,多管齐下拓展产品品种,“企业安全,全赖于此。”晏平说。
目前的玉柴,已拥有车用、船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发电设备柴油动力等5大类13大系列的轻、中、重型多缸柴油机,全系列产品排放达国3以上标准,基本形成客户需要什么,玉柴就能生产什么的格局。
技术能力提升的背后,是巨额的研发资金投入。晏平透露,“近几年,玉柴平均每年研发投入都在2.2亿元左右。”
“除了目标明确的研发,我们每年还要做不产生效益的基础研究,花费在4000万~5000万元,为的就是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做出准确的判断。”2月4日下午,工程研究院院长林志强博士接受采访时说。
考核预测订单,实现精细化管理
兵贵神速。
玉柴满负荷生产,一个月只能生产7万台发动机。可1月份却完成销售8万台。多出的1万台,从何而来?
“去年10月我们就预测到目前的市场井喷行情,11月就下了生产储备订单,早就做好准备。”王成笑着解开疑团。这种预测并非撞大运,是在“订单前移”基础上的专业判断。
“玉柴实行细化订单管理。”晏平介绍,营销系统提前介入,在下游主机厂接到交货订单时,就参与了解发动机的配置情况,并提交预测订单,其准确率,要接受严格考核。“因为有了这套系统,不论市场如何火爆,玉柴在生产安排上,都能做到未雨绸缪,努力实现均衡生产。”
“根据预测订单,采购部门可以提前做好备件准备,保障了交货期,不放跑一张订单,最大限度满足满负荷生产需求。”王成说。
玉柴处于多品种生产状态,产品多达1300多种。完成生产任务,做好内部协调即可,可所需零配件上万种,做好零配件供应则要靠外部协调。如何让供应商跟上玉柴的节奏,成为关键的问题。
“这是个涉及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的问题,我们对内实施零部件整合,对外则培养供应商的忠诚度。”晏平说。
为此,打通了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的信息流通渠道,从源头上要求设计人员尽量采用通用件,一旦采用非通用件,质量部门就可以启动设计更改流程,在保证实现设计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更改方案。
“方案可行与否,由专家确定。在汽车降价、原材料涨价的背景下,这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玉柴股份公司质量部零部件检验监督室主任曾召亮介绍道。
供应商的忠诚度,则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培养起来。
罗志坚是玉柴工程院技术管理部技术标准管理组主管。据他介绍,对于零部件,玉柴做到了设计规范、工程规范、检验规范。“除给供应商提供图纸外,还制定出详细的产品质量指标,指导其制造,并提供统一的质量检验方法。”
“供应商由此得到非常大的便利,大家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下做事,培养了能力,并和玉柴共同成长。”晏平说。
(工人日报 杨兆敏 庞慧敏 李春梅)